【中国的脱贫智慧】“重读 重解 重用”西畴精神丨民生福祉,看得见摸得着
早晨,西畴县一中6个年级4400名学生在崭新的塑胶足球场上举行升旗仪式,足球场周围是整齐的校舍。校长郑杰告诉记者,以前的一中,校园狭窄,4000多名学生只能挤在42亩的校园里,只见人头不见土。由于办学条件差,70%的好生源都往州一中、市一中去了。“现在相反,70%的好生源能留下。”
从2014 年全县失辍学学生350 人,到2020年县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已实现动态清零;
从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率32.83%,到2020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;
从2014年全县仍有8.6万人住在危房中,到2020年没有一户农户住危房,没有一户农户没有住房……
数据背后,是西畴县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问题,集中抓好贫困群众教育扶贫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平安“三保障”事情,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所做出的起劲。
教育有保障,入学不再难
教育是斩断穷根的基本,但已往,教育负担是压在西畴贫困群众身上的大山。上学难、上学贵,上学学不到知识,造成许多家庭弃教。直到2014 年,西畴县失辍学学生达 350 人。“县里成就好的学生,基本都钻营外出上学。”
“治贫先治愚,扶贫先扶智”,西畴县根据“要脱贫教育先行”的思绪,弘扬“等不是设施、干才有希望的”西畴精神,“扶智”与“扶志”两手抓。
“扶智”,控辍保学,保证义务教育不失学。
为了从根子上补上教育基础设施短板,财政困窘的西畴县亮出大手笔。首先是建设校园。西畴县委书记蒋俊先容,“我们下定决心,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用来办教育,全力拔除“穷根”。2014年以来,在山大石头多,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,西畴把县城最好的840亩土地规划用于建学校,想尽一切设施筹措资金,投入 13.44 亿元,新建和改建校舍15万平方米。生均建筑面积从9.85平方米提高到14.85平方米,新增绿化面积3.2万平方米。现在全县各墟落最好的屋子是学校,最好的条件用来办学校。
仅2017年,投入6.18亿元,实现县第一中学、第二中学和职业高级中学的整体搬迁办学,新建县城关中学和县思源实验小学,将兴街中学整体划转到县第二中学办学,行使县职业高级中学原校舍改建县第三小学,用兴街中学原校舍改建兴街镇第二小学,新增学位9300余个(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位7300余个),硬件基础设施基本能知足未来10年教育发展需要。